遵循开国领袖的决策以中线引江入河替代西线
2021-04-15 19:01:08
  • 0
  • 0
  • 19

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原副总工程师    易贤命

首先要道明一个事实:新中国规划和实施了二次南水北调。新世纪重启南水北调,采取远程调水,从长江下中上游以东、中、西三线向北方缺水地区供水,与建国初期开启南水北调,采取水源联网,以引汉与引江济黄济淮为主线,推进水库群联网联调完全相悖。二种总体布局不可相提并论。

上世纪50年代开启南水北调,水利前辈对建立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提出良策:一是将汉水引入黄河和淮河。遵循毛主席的“借水说”:“从长江借点水到黄河来。”先行从丹江口水库引汉水进黄河再引向华北;二是将长江黄河淮河汉水连接起来。实施周总理制订的南北运河计划,利用南北向的汉江和京杭运河连通长江黄河调水通航,将三峡、丹江口、小浪底“三库并联”,形成大范围水库群联网联调,极大地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挖潜增加黄河对北方的水资源供给。

进入21世纪重启南水北调,水利部总体规划误导中央政府变更工程性质,实施长距离跨流域向北方供水,将开国总理定的南北运河计划推倒重来,让东、中二线引江入河变更为东、中线引江过河+西线引江入河,强推“三线并行”形成“四横三纵”大水网,导致中国南水北调搞了近70年还是半拉子工程,借水治黄无作为。

因此,“十四五”南水北调推进后续工程建设,务必明辨三峡、丹江口、小浪底“三库并联”,与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并行”的正误优劣;汲取教训,把“借水治黄”落到实处,确保实现开国领袖的治水理念和水利前辈们的期待,从根本上缓解北方水资源供给的巨大压力。

一、不忘毛主席精心谋划借水治黄的初心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水源,黄河下游水量不足和悬河压顶,是北方水安全最大的潜在威胁。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寻求解决之策,提出了一个从长江引水补充黄河的构想,将引汉水进黄河再引向华北,作为推进黄河合理开源科学治理的重要方略。

回眸历史,我们祖先在一千年前就有沟通黄河与长江中游水系的美好愿望。北宋王朝重视开源引水,疏通河道,发展漕运,发现了汉淮分水岭上有一个“方城垭口”是沟通南北极其有利的越岭地形,力图开古白河以通襄、汉至京都开封的漕运河道,沟通黄河和长江中游水系形成南北水上大通道。虽未成功,却成了让黄河绿水长流的千年梦想。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开始酝酿治水,在《建国大纲》里明确提出了“引洪济旱”、“引江济河”的主张,倡导引长江洪水进入黄河,则“江无洪灾河无干旱,双赢双益,齐利中华”。[1]并主张开发汉水,“在襄阳上游设水闸。此一方面可以利用水力,—方面又使巨船可以通航于现在惟通小舟之处也。”“其在沙市,须新开一运河,沟通江汉,使由汉口赴沙市以上各地得一捷径。”[2]

毛泽东建国初期提出“借水说”,并不是个人突发奇想,也不是因北方水资源短缺出于无奈要把南方的水调到北方去,而是居安思危,引领走科学治黄之路。1952年10月,毛主席视察黄河听取“治黄”工作汇报,当王化云提到“将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开发华北、大西北,黄河的水不太够用,我们就从长江源头通天河调些水到黄河。”便插话说:“你想得蛮远的,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调一些来是可以的。”明确表态赞同“借水治黄”,但对黄委会想把通天河水引到黄河里来存有疑虑,1953年2月视察长江时,就指示林一山组织引汉济黄线路的查勘,对汉江引水方案作进一步研究。

水利前辈们不负所望,在《汉江流域规划简要报告》中,根据历史启示和自然地理条件布置了引汉济黄济淮工程,推出了二项治本之策:一是将汉水引入黄河和淮河;二是将长江黄河淮河汉水连接起来。据此,毛主席在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上提出了“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的策略,意在引导黄河开源搁置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先行丹江口引汉济黄,将汉水顺畅引进黄河下游河道,调控水沙治理悬河危害、调济黄河南北供水、沟通黄淮汉航运。如下图所示。

一图看懂开国领袖连通江河的战略构想

显而易见,开国领袖的早期决策,南水北调不是单纯长距离跨流域调水解北方缺水之困,而是着力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实现江淮河汉水源联网与综合利用,提高国家调控水资源的能力,防止北方陷入水资源匮乏,黄河悬河压顶的危境,明显具有工程措施简单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特点:


① 从江汉引水注入黄河,治悬河防断流促复航;② 三大水库群联网联调,改善水资源时空分布;

③ 陕豫鄂皖苏分省布局,有序推进平原河网化;④ 引江水济黄济淮济海,防止河流水生态恶化;

⑤ 调汉淮上游洪水刷黄,增加洪水资源化利用;⑥ 引江水接济华北引黄,提高引黄供水保证率;

⑦ 留住黄河水供上中游,替换西线大西线调水;⑧ 建京广运河贯穿中部,促黄河复航畅通京杭;

⑨ 协商跨流域水权转让,推行引黄供水市场化;⑩ 避免长江上游大调水,保护水生态免遭破坏。

二、要按周总理定的南北运河计划干下去

周总理亲自主导大江大河治理,强调“要让江湖都对人民有利”,制订了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要把几条主要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修治好。”尤其要“让黄河成为一条有利于生产的河”,将毛主席南水北调的意图具体化为实施南北运河计划,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践。

一是布置引汉与引江济黄济淮工程。1956年《汉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确定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实施跨流域调水,选择了理想的调水路线:① 从汉江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经唐白河流域、方城缺口、淮河流域,从郑州附近入黄河的引汉济黄济淮路线;② 从两沙运河经汉江、唐白河逐级提水至方城缺口,接引汉济黄济淮干渠的引江济黄济淮路线。

二是谋划两条京广大运河调水通航。1956年河南规划“淮干通航到信阳,沙河通航到叶县,利用引汉总干渠沟通黄、淮、汉三大河道的航运。”1958年江苏提出“淮水北调、江水北调”规划,考虑京杭大运河从长江下游引水到北方。1959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要点报告》制订南北运河计划和向相邻流域引水计划,拟建京杭运河——赣粤运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湘桂运河这两条南北向京广运河,与东西向的长江航道沟通。并指出“中线工程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再视发展需要从长江干流引水。中线引汉总干渠还需考虑通航并成为当时规划的京广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南水北调东、中二线引江入河构筑中华水网,周总理亲自领导进行了开创性实践。1959年批准动工兴建丹江口水库做引汉水源,随后布置湖北引汉灌溉唐白河流域、河南引汉水北上接济黄河,灌溉两岸,江苏实施江水北调工程,全面开启了南水北调工程,并于上世纪70年代建成了丹江口水库初期规模,湖北建设了唐西清泉沟引丹灌区和唐东大岗坡引唐灌区,江苏基本建成江水北调工程,解决了苏北干旱缺水问题,使大部分断航的京杭运河改造成为现代化的我国第一条沟通南北的内河航运干线,河南建设南阳引丹灌区,建成了陶岔渠首工程和闸后8公里长的引汉济黄总干渠,而引汉济黄因后来调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丹江口水利枢纽只建成初期规模被搁置下来了。

三、要扭转重启南水北调战略思路的逆转

事实上,新中国规划实施了二次南水北调,采取了两种迥然不同的的战略布局:一个水源联网,注重向河流生态补水,引汉与引江济黄、济淮、济海;一个远程调水,向缺水地区供水,从长江上中下游调往西北、华北。显然,战略思路发生了由“治水”向“供水”的逆转。

建国初期,开国领袖谋划借长江水补黄河,担当起让黄河绿水长流、实现千年梦想的历史使命,在《汉江流域规划》中布置了引汉与引江济黄工程,并作了清晰的解读:“其目的在于把长江和汉水的丰富水量,通过一系列的引水措施,引到相邻的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再又从黄河引到海河流域,接济这些河流的水量,以满足华北平原灌溉的需要,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又开辟纵贯南北的新的大运河,便利物资的交流,以满足日益增涨的交通运输事业的需要。”[3]开国领袖谋划重塑江河格局,工程简单,稳妥易行,有独到之处:① 借水治黄,治本之策;② 开发汉江,连通江河;③ 引汉引江,调水通航;④ 三库并联,科学调控;⑤ 引洪刷黄,治理悬河;⑥ 抽水蓄能,调峰增效;⑦ 流域之间,水权转让;⑧ 江水入黄,南北调配;⑨ 留黄河水,东西互济;⑩ 重塑汉江,兴盛之河。

但是,后来水利界有高官偷换概念,将毛主席“从长江借水治黄河”虚化为“南方借水给北方”,提出“只有把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才算是南水北调”的谬论。受形式主义逻辑思维的影响,后任总理筹划重启南水北调与开国总理唱反调,战略思路发生了大逆转,将“引汉济黄”更改为引丹进京。华国锋总理最早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江水北调黄河改为直达黄河以北;李鹏总理强调南水北调必须以解决京津华北用水为主要目标,轻忽推进黄河治悬河防断流促复航;朱镕基总理提出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三先三后”的重要原则,但未听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 名院士联名发出“拯救黄河”的呼唤,未能拨乱返正;温家宝总理称赞水利部总体规划经过反复论证,推出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并作出了倾全国之力先期兴建东、中二线引江过河工程的决策,让中线穿黄直接给北方城市供水,牺牲引汉济黄,并借口保证水质斥巨资修建全立交、全衬砌的地上长河,不沟通黄淮汉三大河道航运,废掉了南北运河计划;李克强总理部署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强调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却放任长江委霸占水权三分汉水不进黄河:南调丰水的三峡库区发电;北调京津捆绑沿线城市供水;东调唐东府北废提水改自流。并强争三峡下游引江济汉与上游引江补汉双重引江,遏阻江汉引水入黄河。在相关策略上明显弃优选劣,归纳起来犯了如下低级错误:① 给北方借水,不结合治黄;② 立三线并行,破三库并联;③ 江河乱连接,滥建大水网;④ 行业搞垄断,水权遭分割;⑤争三分汉水,引汉不济黄;⑥ 借口保水质,输水不通航;⑦ 给城市增水,硬顶替引黄;⑧ 图调水发电,废引洪刷黄;⑨ 鄂北抢引丹,强争双引江;⑩ 废南北运河,修建航道圈。

因此,“十四五”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务必明辨三峡、丹江口、小浪底“三库并联”与东、中、西“三线并行”的正误优劣,要明辨怎样构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才能真正造福当代、泽被后人,名符其实成为千秋伟业。这是一个科学问题,要靠政治解决,用心聆听科学、专业的意见。

四、要制止谋划黄河开源翻烧饼推倒重来

中国南水北调半个世纪二次大筹划,总体布局规划方案大相径庭。毛主席谋长远把黄河开源放在第一位,1952年10月视察黄河时提出“借水”说,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就是“借长江水济黄”,后经过调查研究确定采取“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的策略。与此同时,周总理作出了“汉江连通长江黄河调水通航”的顶层设计。然而,新世纪重启南水北调,水利部组织修订《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偏要本末倒置,推出从长江下游调水穿过黄河到天津的东线,从长江支流汉江调水穿过黄河到北京、天津的中线,和从长江源头调水到黄河的西线三条远程调水线路,并布置准委和海委建管东线、长江委建管中线、黄委建管西线,安排建设50年,耗资5000亿元(2002年概算),分别从长江下、中、上游年均调水148亿m3、130亿m3、170亿m3到华北和西北缺水地区,合计为448亿m3,相当于给北方增加一条黄河的水量。温家宝总理不辨正误优劣,就称赞“水利部总体规划提出一个很好的观点,就是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要解决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还要实现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四横三纵’的水网。这是一个全局的、系统的观点,统筹考虑调水区和受水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明眼人可以看出:新中国这二次规划和实施南水北调,总体布局翻了烧饼,反映出二种截然相反的战略概念:一个是治水——水源联网,将三峡、丹江口、小浪底三库并联,江淮河汉海联成统一的水利系统;一个是供水——远程调水,四大流域机构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引水调往西北、华北缺水地区,主供城市用水,让水利部门垄断经营。显然重启南水北调违背了开国领袖的伟略。

(1)重置水资源配置布局的策略弃优选劣

新闻媒体大肆炒作:“2002年12月27日,历经五十年勘测、五十年规划、五十年论证,中华民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引水线路最长、解决吃水人口最多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了。”影射毛主席五十年前只是依据“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提出一个构想,作了探索,进入新世纪南水北调才历史性地从规划设计转入实施阶段。显然是言过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南水北调就按照周总理制定的南北运河计划开始正式付诸实施了。为从丹江口水库引汉水北上接济黄河,灌溉两岸,河南从陶岔镇开挖水渠到方城,并准备继续向北一直挖到花园口入黄河。这表明开国领袖建国初期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践,新中国实际规划和实施了二次南水北调。世纪之交,水利部总体规划不传承开国领袖谋略,推出“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形成大水网”的总体布局,宣称“经过50年充分民主论证,50多个方案科学比选”已成为共识。并布置一期工程强行东、中二线历史性穿越大河给北方城市供水,让引汉济黄半途而废,与开国领袖的谋略南辕北辙对抗,至少可列出十大变化。

(1)引汉与引江济淮、济黄、济海,变成从长江下、中、上游分东、中、西三条线路向北方东部、中部、西部及黄河调水;

(2)中央统筹,分陕西引汉济渭、河南引汉济黄、湖北引江济汉、安徽引江济淮、江苏江水北调五省布局,发挥二个积极性,变成东、中、西三线引江、二线过河、一线入河,中央单脚跳;

(3)从江汉引水补给黄河下游河道,融入黄河水自然循环,为黄河下游复航创造条件,变成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直接给城市供水,进入人工水循环,不通过黄河进行水量的优化配置;

(4)江淮河汉水源联网与综合利用,变成东、中、西线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

(5)长江中游连通江淮河汉推进平原河网化,变成上游高山峻岭中连通长江和黄河调水发电;

(6)引汉水、淮河上游洪水刷黄,留住黄河水尽量供上中游缺水地区,变成实施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西线调水引江入河,破坏长江源头水生态;

(7)江淮河海跨流域水权转让,鄂豫跨省有偿调水,变成四大流域机构分割水利经营市场;

(8)三峡下游开发汉江连通长江黄河调水通航使调出区受低影响,变成图谋长江上游引江入河调水发电使调出区受负面影响大;

(9)通过两沙运河、汉江梯级抽江水至崔家营将三峡丹江口双库并联(引江补引汉),变成引汉水南调、北调、东调(三分汉水),和三峡下游引江济汉与三峡上游引江补汉(双重引江);

(10)汉江唐河渠化开辟京广大运河中段,促进黄河复航,变成废弃两沙运河修建江汉航道圈。

这十大变化,体现了谋取水利经营利益与国家公共权益的较量正不压邪。水利部总体规划推翻了引汉与引江济黄济淮的初始规划,不是民主论证、科学选比,而是规划瞎折腾、决策大失误。

(2)牺牲引汉济黄向城市供水呈本末倒置

新闻媒体曾报道:“从2002年12月27日工程开工,历经12年艰苦奋战,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先后于2013年11月15日、2014年12月12日通水,如期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建设目标。”事实上,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历经11年,耗资2013亿元(比开工时批准的规划工期延长4年、造价翻一倍),将一项江淮河汉水源联网工程变成了纵跨四大水系单纯为北方城市增加供水工程,宣称“惠及沿线亿万群众”,只是受水城市提高了供水保证率,让居民喝上长江水,可置换出北方城市挤占生态与农业用水份额,遏制地下水超采,却要承受暴雨洪水、地质灾害、水质污染和人为破坏的高风险。因修地上长河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根本不能算经济账,受到社会公众“造价高昂、调水成本过高、天灾人祸恐惧、污染隐忧、受水区不愿高水价用水”的质疑。而且长江委推进湖北水源配套工程建设,强行“三分汉水、双重引江”,牺牲引汉济黄,废掉南北运河计划,延误黄河开源科学治理,显现舍熊掌而取鱼翅的战略纰漏,辜负了毛主席、周总理生前的遗愿。

五、明辨“四横三纵”布局在战略层面的错误

新世纪重启南水北调工程,据新闻煤体报道:仅规划论证就整整用了50年,从哪调水?调多少水?走什么路线?27位院士、6000人次专家,开了100多次研讨会,对50多种方案进行比选。到2002年国务院才审议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形成了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的基本方案,到2050年三条线建成后,可为我国北方增加一条黄河水量。温家宝总理也说:“几十年的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和反复选比,凝聚了各方面专家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智慧,决策过程充分发扬了民主。”

但在当时就有不同的声音:“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一些水利专家预计南水北调功效甚微,并提出质疑:‘千万不要说工程已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由于现有南水北调方案仅为解决北方44个城市和工业缺水的单一目标设计,远未对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流域水资源作带有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的结构调整,更未着眼北方干旱与南方洪涝通过调水来通盘合理配置水资源,忽视农业灌溉用水的实际需要以及必须的生态用水,更没有考虑调水与治水的结合,防洪与抗旱的有机结合。”[4]

为何南水北调,怎样调法,走什么路线,怎样用水,怎么管水?是战略层面的关键问题。但是,新世纪水利部变更总体布局方案,将东、中二线引江入河改为东、中二线引江过河+西线引江入河,根本未作比选就全盘推翻开国总理的谋略。下表作一对照。

新中国二次规划实施南水北调战略层面的对抗

新世纪重启南水北调的规划决策失误,体现在破灭“长江黄河淮河汉水将要连接起来”的憧憬,导致我国水资源至今未能形成可以统一调配的完整水网布局,显现舍熊掌而取鱼翅的战略纰漏,成了我国水利现代化的短板。“十四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要改正“四横三纵”布局所犯常识性错误。

(1)不让东、中二线补充黄河水量统一调配

开国领袖谋划南水北调不单纯向北方供水,而是加快黄河开源,把黄河水害治理好,黄河水资源利用好,黄河生态环境建设好,推出了东、中二线引江入河的务实之举。然而,水利部总体规划利用权威专家的虚假论证,变更总体布局为东中二线引江过河+西线引江入河,偏要让世上最难实施的西线承担向黄河河道补水的任务,延缓黄河开源:① 不让黄河开源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② 不让长江水与黄河水融合统一调配;③ 不通过黄河向整个黄淮海平原供水;④ 不让向下游补水留住黄河水供西北;⑤ 舍本逐末向城市供水牺牲引汉济黄;⑥ 不避免受水区沿线地区争夺水资源;⑦ 不引洪刷黄稳妥解决黄河泥沙问题。⑧ 不沟通黄淮汉航运促黄河增水复航;⑨ 不推进平原河网化构成中华大水网;⑩ 不为保护生态屏障放弃西部大调水。

(2)不把黄河治悬河防断流促复航放首位


解决西北、华北水资源短缺问题,开国领袖制定了“全面节水、适当补源”的方针,把破解黄河干渴和悬河之危放在首位,引导利用汉江和京杭运河引长江水入黄河,让黄河永续绿水长流,改造为一条为人类服务的幸福的河流:其一,从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引长江水直接注入黄河,对黄河水资源进行再配置,协调区域用水,缓和生态用水与社会经济用水的矛盾。其二,为处理黄河泥沙问题,调引汉水、淮河上游洪水,冲刷黄河下游河道,控制黄河河床升高;其三,通过开发汉江和黄河复航,构建中部南北水运大通道,实现北上南下、进京入海。这样治理黄河工程措施简单易行,能事半功倍、费省效宏。然而,新世纪重启南水北调,不理睬院士们“拯救黄河”的呼唤,谎称西线在上游直接注入黄河,规模宏大、立意高远,是拯救黄河的一剂良方,而布置中线将城市供水放在借水治黄之上,偏要显摆“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调水穿越大河”,让引汉济黄半途而废,变更为修建地上长河纵跨四大水系直接给京津及沿线城市供水,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跨多流域调水的特大型城市供水工程,造成供水成本高、沿途受污染和自然灾害风险大,运行维护依赖财政补贴,不能算经济账。

(3)不采取注重河流生态补水的调水方式

在1958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草案)》中,林一山推荐了从长江上游(西线)、中游(中线)、下游(东线)多点引水,调往西北、华北,济黄、济淮、济海的总布置格局。很明显,混淆了二种非此即彼对立的调法:一个是注重建设绿水青山,从长江中下游引汉与引江济黄、济淮、济海;一个是为发展水利供水产业,从长江上、中、下游引水补济西北、华北缺水地区。这是二种战略概念截然不同的总布置格局。进入新世纪,水利部总体规划宣称对50多种规划方案作了比选,却对这二种调法未作比较,放弃江汉引水入黄河,执意让国家“烧大钱”,先引汉水穿越黄河直达黄河以北(非黄河流域),实施主供城市用水的单目标开发,活脱脱把原本应该多水源联网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弄成了长距离跨流域的供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建成通水后,新闻媒体炒作向北方30条河流生态补水效益显著。试问,向河道生态补水也需要斥巨资修建地上长河吗?

(4)不利用水资源自然禀赋重塑水系格局

解决北方水危机的治本之策,是连通江淮河汉重塑水系格局,让水库群联网联调提高黄河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和保障能力。1953年3月,毛主席指示林一山组织查勘,对汉江引水方案作进一步的研究,水利前辈就发现汉江不仅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年径流约与黄河相当,而且是唯一夹在长江和黄河干流之间南北走向的大河流,从南襄隘道沟通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具有极其优越的条件,从而选定了南水北调一条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的主通道:从长江三峡下游的沙市引水经两沙运河到沙洋,再沿汉江、唐河渠化梯级提水入引汉济黄总干渠向黄河下游河道补水,将三峡、丹江口、小浪底三大水库并联,形成控制流域面积178.9万km2、年均径流5300亿m3的水库群联网联调,依靠科学调度可以挖潜大幅度提升黄河水资源的承载力。这是改善中华大地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状况最有效也是最可行的解决办法。然而,水利部修订总体规划谎称中国大陆地势形成三个阶梯,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各的供水范围,不能相互代替,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抗拒修建两条京广大运河连通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形成中华大水网,丧失了均衡南北水资源的地位优势。

(5)不让三峡丹江口并联向黄河下游补水

引江济黄,开国领袖提出“先引汉、后引江”分二期建设的伟略,在三峡下游复原两沙运河,渠化汉江和唐河,与经过方城垭口的引汉济黄总干渠连通长江黄河调水通航。这样形成三峡、丹江口双库并联的水源网络,可开通二条向黄河下游河道补水的大通道:河南引汉水、淮河上游洪水刷黄;湖北引三峡发电水到崔家营水库与丹江口发电水汇合,再经唐东提水入引汉干渠进黄河。这样从江汉引水入黄河具有显明的特点:① 借水治黄最稳妥;② 推进平原河网化;③ 水库群联网联调;④ 挖潜解北方之困;⑤ 长江水润泽华北;⑥ 黄河水留用西北;⑦ 引洪刷黄治悬河;⑧ 南北通航贯中原;⑨ 调水解黄河之危;⑩ 汉江成兴盛之河。这是我国实现水利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项战略措施。然而,新世纪重启南水北调却倒行逆施,将城市供水与借水治黄本末倒置,实施中线执意修地上长河纵跨四大水系,牺牲引汉济黄直供城市用水,虽然规横宏大,但单一调水,轻忽综合利用,实为“犯傻”。后任总理单搞调水推进“三线并行”,至今还是半拉子工程:① 流域机构分水权;② 图西线调水发电;③ 废南北运河计划;④ 引汉穿黄顶引黄;⑤ 保水质搞全立交;⑥ 江汉迂回乱调水;⑦ 三分汉水不入黄;⑧ 三峡上下双引江;⑨ 修建江汉航道圈;⑩ 狂想藏水救中国。

(6)不分省布局统筹协调全国一盘棋治水

开国领袖引领全国一盘棋团结治水,统筹协调长江中下游北岸五省因地制宜自主南水北调,包括陕西省引汉济渭、河南省引汉济黄、湖北省引江济汉、安徽省引江济淮、江苏省江水北调,加上华北地区实施引黄,包括引黄入卫(冀)、引黄济津、引黄济淀、引黄济青、引黄入晋济京等等,全力推进平原河网化,就可从根本上改善北方地区的水源条件。这样分省布局,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二个积极性,协同增效,避免地方利益难平衡,是南水北调最现实可行的方案。然而,水利部总体规划误导中央政府反其道行之,强行国家包办实施东、中、西三线调水,让四大流域机构分割建管搞水利经营:长江委牺牲引汉济黄三分汉水强占引黄供水市场,湖北江汉迂回调水自残汉江争经济补偿,黄委放弃江汉引水入黄追求西线引江入河调水发电,淮委和海委谋划东线穿黄进京津不入黄河保护河口生态。尤其中线工程未考虑引长江水入黄河下游河道冲沙减淤和接济南北供水;黄河以北不将西霞院水库“引黄济京”建成配套工程,偏要耗费巨资建设穿黄工程、黄河以北引汉干渠开挖工程和修建交叉建筑物,使南水北调工程复杂,至今未能大功告成。

(7)不让汉江构成京广运河搭载江水北上

毛主席早就关注黄河复航,曾明确提出“要根治黄河,根治的标准就是黄河走轮船,航运是水利之首嘛!”周总理制订南北运河计划,确定了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兼顾通航的综合目标,并选择了最佳路线:黄河至唐白河段利用引汉济黄总干渠,总干渠至汉水段渠化唐白河,唐白河口至沙洋段渠化汉江,两沙运河利用原路线取直,中间经过长湖。[5]这样构成西线京广大运河中段,汉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向北沟通黄河和京杭大运河,向南直通湘江经湘桂运河沟通珠江,让千吨船舶从黄河经汉江入长江,经湘江进珠江通大海,使汉江成为防洪安全、供给能源、清水畅流、保障用水、百舸争流的兴盛之河。但是,水利部高官强推东、中、西三线调水,布置中线引汉总干渠与沿线沟渠河道交叉均采取立交方式通过,修成1400km的“地上长河”单打一给沿线主要大中城市供水。不仅耗费巨资穿越黄河,还借口保证水质砍掉通航功能,不让汉江航道向北延伸,至今未能沟通黄淮汉三大河道航运,未构成从郑州黄河处起始直至襄阳,顺汉江至武汉或经江汉航线直通湘江到长沙的南北水运干线,使汉江沟通南北水运的优势不复存在。

(8)不跨流域转让水权让外调水降本增效

开国领袖谋划南水北调注重加强水资源流域统一管理,推行跨流域转让水权机制,主导三峡、丹江口双库并联向黄河下游河道补水,跨流域转让水权实行流域统一调配。可是,水利部总体规划却让四大流域机构分割水权,各自盘算扩规模、增投资发展水利产业,规划失误体现在如下方面:① 四大流域机构分割“三线并行”争投资,否决“三库并联”挖潜补充黄河的水量;② 长江委割据中线“三分汉水双重引江”,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残汉江”;③ 黄委割据西线指望从上游“调水发电”,不实施江汉引水调控水沙“拖累黄河”;④ 湖北割据汉江“以调抵调”迂回乱调水,弃建“京广大运河”害全国水运网残缺;⑤ 淮委和海委割据东线“引江过河进京”,放弃“引江入河”保护黄河河口段生态。特别是实施中线一期工程,放任长江委霸占引汉水权不向黄委转让,侵占北方城市引黄供水市场,虽然从南方借了一点水到京津,但对“借水治黄”无作为,可以说付出沉重代价,得不偿失。

(9)不让鄂豫将引汉济黄延伸为引江济黄

引汉可调水量不足,又造成对丹江口大坝下游的航运和供水的影响,《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明确提出复原两沙运河,修建汉江中下游渠化梯级,提引长江水入引汉总干渠予以解决,这样将汉江建成从长江干流向黄河下游河道分流的大通道,既引江济汉济黄,又开辟纵贯中部的南北水运捷径,明显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然而,推进中线一期工程实施湖北水源配套工程建设却反着干,安排了引江济汉通航工程、修建兴隆水利枢纽、局部航道整治和部分闸站改造四项治理工程,放纵长江委割据汉江三分汉水双重引江,给鄂豫合作将引汉济黄延伸为引江济黄添堵。

(10)不避免西北大调水对生态屏障的破坏

南水北调是我国水资源调配与国土整治的重大问题,要在治理黄河,重在增水治沙。毛主席从实际出发,通过比选选定了长江委研究的从汉江丹江口引水济淮、济黄方案,否决了黄委会提出由通天河引水到黄河源的方案,不在长江上游搞大调水。从现实分析,这完全符合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思路。然而,水利部总体规划不顾保护长江源头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仍争工程复杂,耗资巨大的打开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三江联调”。要知道,西北地区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必须守护绿水青山。若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作为补充黄河水源的主要措施,不仅工程艰巨、投资巨大、调水量少、生态负面影响大,而且挑起上下游争夺水资源,将造成国内外难解的水利纠纷。而且可以找到替代方案,取消从上游大调水,防止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从“三线并行”与“三库并联”比较可知,要拯救黄河不伤长江,唯有从江汉引水保障黄河下游输沙用水和调配引黄用水,尽量留住黄河水供上中游缺水地区,替换西北大调水,才能两全其美。


六、对“三分汉水”废掉南北运河计划要问责

中线引江入河早在20 世纪50年代末就正式开始实施了。当时谋划先从丹江口水库开挖466km的引汉济黄干渠,经方城垭口将汉水引入黄河和淮河;后在三峡下游“通过两沙运河从长江引水入汉江,沿汉江渠化梯级提水至唐白河,再经唐河逐级提水入引汉总干渠。”这样利用汉江连通长江黄河调水通航,构成三峡、丹江口双库并联向黄河下游河道补水,既治悬河、防断流、促复航,又成为北方稳定可靠的水源,还修建河南运河和鄂豫运河沟通我国中部南北水运。遗憾的是后来丹江口水库只建成初期规模被搁置起来了。

在世纪之交重启南水北调,蔡其华时任长江委主任主持修订中线工程规划,抵制实施开国总理制订的南北运河计划,误导河南牺牲引汉济黄,改为引丹进京直供城市用水;怂恿湖北在江汉间“跑马圈水”,抗拒三峡下游引江补引汉;长江委霸占引汉水权强行“三分汉水”:其一,南调三峡库区让私企增加发电,减少汉水北调水量;其二,北调京津,穿越黄河充当北方城市供水主力水源,让引汉济黄半途而废;其三,东调唐东府北,“以调抵调”应对陕西引汉济渭,将引唐提水改为引丹自流大搞重复建设。为引长江水补汉江,在三峡下游引江向汉江下游补水后,又谋划三峡库区引江向汉江中游补水,以双重引江入汉阻抗江汉引水入黄河,实在劳民伤财,事倍功半。如下图所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新世纪重启南水北调,长江委强争三峡上下双引江,倒逼实施世上最难的西线给黄河开源,阻碍长江黄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了中国南水北调最大的败笔,该不该问责?不言自明。

(1)中线将借水治黄与城市供水本末倒置

开国领袖探寻南水北调最好也最可能的调水线路,以江汉引水入黄为主线,意在推进三峡、丹江口双库并联,引汉水和长江水入黄河调配华北平原引黄用水,进一步完善区域水源联网优化配置我国水资源。然而,蔡其华主持修订规划却与开国领袖的谋略反着干,谎称引汉可调水量潜在不足,只能以供给城市为主,而难以直接向农业供水;仅能向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供水,而难以直接向黄河流域大范围供水。显然隐瞒了可从三峡下游引江水北调做引汉水源后盾的事实。

要知道,华北因黄河水量不足从外流域调水是必要的,但在黄河有水可引时使用黄河水是经济合理的,外调水主要是提高引黄供水保证率,理应采取最稳妥可靠的办法,从江汉引水入黄河统一调配。而蔡其华主持修订规划却要炫耀历史性调水穿越大河,硬要将汉水引到黄河以北直供城市用水,不让引汉保证黄河下游河道内外用水,不能调控水沙遏制“悬河”逼人态势,尤其不顾高成本、高风险、难维护,使之不能算经济账,无法市场化运作,而且只能靠置换出被城市挤占用的部分份额返回给农业和生态用水,遏制地下水超采。显然斥巨资修地上长河不值得,是极大的浪费。

(2)实施四项治理工程废掉南北运河计划

开国领袖谋划开发汉江连通长江黄河调水通航是南水北调的主线,旨在三峡下游推进江淮河汉水源联网与综合利用,这是明切合实际、最为经济合理的调水规划。① 打通长江流域向北方调水的二条主通道:一是河南汉水北调。从丹江口引汉济黄,以引汉江、淮河上游洪水刷黄为主;二是湖北江水北调。从三峡下游引江济汉济黄,将三峡发电水经长湖抽至崔家营水库与丹江口发电水汇合,形成双库并联补偿调节,再从唐东提水入引汉干渠向黄河下游河道补水,既兼顾航运,不影响长江上游梯级电站和丹江口水库的发电效益,又增加洪水资源化利用,而建设长江经济带只受低影响。这种调水模式,实际在江苏江水北调进行了先行先试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然而,蔡其华主持修订中线工程规划不求实效,硬要与开国领袖的早期决策反着干。为了给水利企业争取多做工程、作难工程,误导湖北叫喊“以调抵调”,搁置汉江梯级渠化,搞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建兴隆水利枢纽、局部航道整治和闸站改造四项治理工程。并建议从长江三峡库区的支流抽水入汉江丹江口库区的支流堵河,向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补水,怂恿湖北在江汉间跑马圈水,破坏三峡、丹江口双库并联,遏阻江汉引水入黄,导致三峡、葛洲坝电站发电量减少,害三峡企业放弃地下电站安装可逆式机组抽水蓄能增效。时至今日,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又推出香溪河或太平溪自流到丹江口水库坝下的“自流不入库”方案,仍不考虑利用汉江中下游河道和黄河下游河道作南水北调输水总干渠,非要制造地方利益冲突,没安好心。

(3)三峡上下双重引江入汉不给黄河开源

引汉可调水量不足,又对丹江口大坝下游的航运和供水有影响,必须将丹江口引汉拓展为三峡引江。长江委初始规划论证就指出:远景引江,是中线的水源后盾。引水点可自三峡库区引(提)水,也可在沙市附近,结合两沙运河引江入汉,再沿汉江、唐白河逐级提水入引汉总干渠。并对经济合理性和工程难易程度作过比较,基本选择了两沙运河方案:其路线由长江的沙市,经汉水的沙洋和唐白河至方城分水岭。从沙市至沙洋段可以自流引水,中经长湖等湖泊洼地,沙洋以下则为机械抽水,渠线为沿汉江、唐白河直至方城。这其实也是构建三峡、丹江口、小浪底三库并联的庞大水库群联网联调的最佳方案,成本低廉,对汉江中下游水资源高效利用有利无弊。一是汉江中下游从长江干流稳定增补水量,不影响三峡、葛洲坝的发电效益;二是通过梯级渠化满足航道水深和灌溉引水位的要求;三是以抽水蓄能方式引江水北调,不影响丹江口发电,而且节省抽水电费,可引清调度解决梯级渠化形成湖泊型河道水库有可能富营养化的问题;四是由引汉济黄总干渠、唐河、汉江、两沙运河构成西线京广运河中段,成为我国中部沟通南北水运的捷径。因此,也就不存在生态补偿问题。

(4)把丹库移民说成湖北重大牺牲求补偿

众所周知,汉江下游流经江汉平原,历史上是一条洪水灾害特别严重的河流。1958年3月,党中央批准丹江口水利枢纽动工兴建,就定为根治汉江水患和引汉济黄济淮的控制性工程。后因土法上马,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加之调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决定丹江口水利枢纽分期建设,只建成了初期规模。其实,完建丹江口水库后期工程, 为的是更好地满足汉江中下游的防洪要求,和更好地发挥发电、灌溉、供水及航运等综合效益。这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单是为了南水北调。

丹江口加坝完建带来大批移民,是湖北省老领导为争取中央对汉江中下游最经济、最实惠、最有效的生态补偿,“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的明智选择。一是丹库增大调洪库容,从根本上解决汉江中下游14个民垸约80万人的防洪安全问题;二是丹库增大调蓄库容,尽可能增加洪水资源化利用,使汉水北调后不降低汉江中下游河道的枯水流量;三是彻底解决丹江口初期未外迁移民留下的生存条件差的环境问题。湖北可从中获得防洪、生态移民、开发水能、振兴水运、防治水污染等诸多红利。国家依托南水北调工程办理好征地移民(湖北18.2万人,河南16.3万人),实际是为湖北解难办大好事,让湖北从保证汉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提高对汉江水资源的调控能力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哪来重大牺牲?因此,把丹库移民对湖北的奉献说成湖北的重大牺牲,完全颠倒了事实。

(5)不打通我国中部纵贯南北水运大通道

人类社会利用天然河流发挥舟楫之利有几千年的历史,汉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通航河流,与长江和湘江、京杭运河构成一个贯通东西南北的水运网。一千前的北宋时期,我们祖先就试图利用汉江干流从中游沟通黄河和长江发展南北漕运,被誉为古代以航运为目标的南水北调的可贵尝试,虽未成功,但给现代南水北调重大启示。

周总理指导制订南北运河计划,注重水资源综合利用,提出了南水北调兼顾航运的综合目标:由京杭运河——赣粤运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湘桂运河构成二条连通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四大江河的京广大运河。依托南水北调开发汉江水运资源,让“汉江上连安康下接武汉,中间通过丹江口水库,向北经‘南水北调’中线,组成我国中部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运干线”意义重大。

然而,蔡其华主持修订中线工程规划,抗拒借鉴江苏“淮水北调、江水北调、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成功经验,借口保证水质修全立交、全衬砌渠道,取消引汉总干渠通航功能,放弃依托引汉济黄修建河南运河沟通黄淮汉三大河道的航运,让湖北建设汉江——江汉运河——长江810km的江汉航道圈,阻挠汉江南经江汉航线直通湘江,再由湘桂运河通珠江,不让汉江成为我国中部南北跨水系相连,干支互通、江海直达的北煤南运主通道。

(6)引江济汉毁地挖新河建成江汉航道圈

说开发汉江“犯傻”是受蔡其华误导不顺应自然重塑江河连通格局,阻止开发汉江连通长江黄河调水通航,而江汉运河非要完全人工开凿,不复原两沙运河利用长湖航线节约资源。因鄂豫当政者未认知修建西线京广运河中段和引汉济黄济淮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拒绝借鉴江苏省江水北调的经验做好汉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造成了三个方面的决策失误:① 搁置梯级渠化搞局部航道整治和闸站改造,未能靠渠化梯级抬高水位维持其航道水深和灌溉引水位,未能增建提水站以抽水蓄能方式向汉江中游补水;② 引江济汉修建江汉运河,拒不采纳张红武教授的建议:修建引江济汉工程,为节省渠道长度,并便于调蓄,可经过长湖,从兴隆枢纽上游入汉江。[6]也不理睬环评专业的评审意见:“从水环境角度,渠线工程宜采取与长湖相通的方案。”居然废弃历史上的两沙运河,不利用22km的长湖航线,硬要全部人工开挖修建与长湖水上立交航道(呈现湖中渠),致使荆门市多迁移1591人、损毁2.45万亩良田沃土,大量浪费钱财,还以“当代中国最大的人工运河”和“桥梁博物馆”哗众取宠。③ 发展汉江水运,不仅不将引汉干渠建成河南运河,沟通黄淮汉三大河道航运,真正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人工运河”,也不让江汉航线升级成为南北水运的纽带,而建设长江—江汉运河—汉江围绕江汉平原的高等级航道圈,丧失连通长江黄河沟通我国中部南北水运捷径的地缘优势,导致湖北水运因汉江未能成为京广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落后于湖南。

(7)挑起地方矛盾骗取中央加大水利投入

遵照开国总理的伟略,依托南水北调开发汉江连通长江黄河调水通航,完全可以兼顾南北的共同利益,在如下方面南北可以互利双赢:① 适当补源,推动北方全面节水;② 引汉水进黄河再引向华北,同时解决西北、华北和黄河水资源短缺问题;③ 抽江至崔家营将三峡、丹江口并联,工程最简易,水源调蓄能力最大;④ 统筹长江中下游北岸陕、豫、鄂、皖、苏五省自主南水北调,推进平原水网化;⑤ 引汉淮上游洪水刷黄,提高洪水资源化利用;⑥ 跨流域转让水权,节省穿黄工程、黄河以北引汉总干渠开挖工程和修建交叉建筑物,降低供水成本和风险,促进引黄产业化。然而,蔡其华却反着干,用“一渠清水送北京”的高调砍掉汉江连通长江黄河调水通航,耽误汉江渠化,失掉南北上述共同利益,还挑起鄂渝争神农溪与大宁河高扬程提水引江补汉,十堰与宣昌、襄阳争丹江口坝上与坝下引江补汉,又让三峡企业白白损失地下电站安装可逆式机组抽水蓄能增效。

(8)鄂北引唐提水改引丹自流搞重复建设

鄂北岗地位于唐白河流域,分为唐西与唐东二片,是湖北有名的“旱包子”,修建丹江口水库开国总理定下了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汉济黄济淮的任务,唐西地区于1974年就建成了引丹灌区,而唐东地区因引丹修高渠和跨唐白河工程艰巨而放弃了引丹,实施了大岗坡引唐提水工程。后来因采砂造成河道水位下降满足不了泵站引水位的要求,还在唐白河上建了一座橡胶坝维持水源水位。但是襄阳兴建汉江干流崔家营航电枢纽,充分考虑了改善其水源条件,使其从支流唐河河道引水变成了从汉江干流崔家营水库引水,可提供充足可靠的水源保证,而且经比较认定泵站增容扩建可省掉修建上百公里高干渠和跨唐白河渡槽的工程量,可节省7亿元投资,提水还可与丹江口、王甫洲、新集三电站以抽水蓄能方式运行,节省抽水电费支出。如今湖北高官却“翻烧饼”,为推进三分汉水强争三峡上下双重引江,叫喊引唐提水改引丹自流。

有良知的水利人都知道,湖北襄阳唐东和随州、孝感等北部缺水山区保障生产生活用水,理应就近扩建大岗坡泵站从崔家营水库提水解决,这可与三峡下游通过两沙运河引江入汉,再由汉江和唐河渠化梯级提水入引汉总干渠相结合。可是,蔡其华却挑起湖北争夺汉江上游水资源,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利用水利厅厅长王忠法编造的谎言:“唐河目前来水量逐年减少,且水质不稳定,同时需采用泵站提水,总扬程超过80米,运行费用较高。”[7]谋划耗资162亿元,重新从丹江口水库修267公里的高干渠,其中以72km长的倒虹吸穿越唐白河,向鄂东北的枣阳、随县、曾都、广水、大悟等5县市区调水约7.7亿m3,废掉大岗坡泵站引唐提水。而且恶毒攻击中央:“一方面千里迢迢把汉江水调往北方,眼皮底下的老百姓却没有水喝,我们怎么向鄂北人民交代。”(《湖北日报》2014.12.29今日视点)逼迫李克强总理批准将鄂北调水列为国务院加快推进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定为水安全保障工程,使蔡其华三分汉水落地。然而,鄂北调水不仅侵占南水北调上百亿元投资搞亳无价值的重复建设,还阻挡了汉江连通长江黄河调水通航之道,实际摧残汉江,拖累黄河,时任水利部长陈雷还称“兴水惠民”,难道不是谎言?

七、黄委图调水发电放弃引汉济黄要认错

从根本上、永久性的解决西北、华北缺水问题,必须考虑黄河科学开源,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开国领袖提出南水北调战略构想,正是抓住这个“牛鼻子”,筹划兴建长江从汉江向黄河分流工程,改造水系,给黄河开辟长江水源,让其成为常年水源不绝、绿水长流的利河,使北方得到可靠的水源保障,从而破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南北不均衡的困局。

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精心勾画了引汉济黄、济淮, 再引水至华北的宏伟蓝图。周总理受毛主席倚重,深谋远虑,在引汉济黄的基础上,再引江济黄扩大调水规模,制订了一个完整的实施方案——南北运河计划,利用京杭运河和汉江修建两条平行的南北运河连通长江黄河调水通航,并批准修建丹江口水库, 除根治汉江水患外,还明确了引汉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汉济黄济淮的任务。嗣后,引领河南人民以“引汉水北上接济黄河,灌溉两岸”为口号,启动了“引汉济黄”工程。只是后来因丹江口枢纽只建成初期规模被搁置起来,一直拖到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但是随意变更了总体布局。为让北方增加相当一条黄河的水量,强推东、中线引江过河+西线引江入河,形成“四横三纵”大水网,而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局面,抗拒从江汉引水补源,指望工程复杂,施工条件恶劣,耗资巨大的打开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三江联调”(西线从长江上游引江入河),与开国领袖的谋略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1)毛主席选中引汉济黄搁置打开通天河

上世纪50年代,水利规划设计人员在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下,受历史启示找到了把汉水引到黄河和淮河的最佳路线。在1955年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就指出:黄河本身水量不足,需要考虑从汉江或其他邻近河流补充黄河水量。人大代表呼唤:让黄河绿水长流,实现千年梦想,把它改造成为一条为人类服务的幸福的河流。1956年3月13日人民日报权威发布:“汉水将被引入黄河和淮河”。同时,《新黄河》也替水利前辈们发声:“长江黄河淮河汉水将要连接起来”。毛主席在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上作出“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的决策,明确指示黄委搁置打开通天河。应该明白,“让汉水通过黄河引向华北”才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南水北调构想,凝聚了规划设计人员的心血和智慧。现今让引汉济黄半途而废,改为引汉穿越黄河直供北方城市用水,主旨发生脱变还是实现毛主席的宏伟设想吗?

(2)周总理精心谋划黄河从江汉引水补源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周总理制订南北运河计划,作出了完整的顶层设计。在1958 年6月29日《关于黄河规划和三门峡工程问题致毛泽东的信》所附水利电力部党组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从全国范围考虑,应当从长江流域引水济黄济淮,从黄河流域引水接济海河流域和淮河、沂沭泗流域的北部。”并提出结合航运规划修建两条平行的南北运河:一条是扩建现有的津杭运河;一条是结合引汉济黄工程逐段完成。意在从三峡下游连通长江和黄河调水通航,拓展其战略功能,早日让黄河绿水长流焕发新活力。这是对南北运河计划的科学诠释,显现出有充分的必要性,也有可能性。

① 充分利用汉江地位优势。汉江作为唯一夹在长江黄河之间南北走向的大河流,具有最直捷沟通长江黄河调水通航的自然禀赋,依托南水北调把汉江中下游建成三峡水库向黄河供水的黄金水道,通南达北,费省效宏。而且我还提出作进一步优化的五点建议:(一)引江济汉建设江汉运河经过长湖,进水口从大布街下移龙洲垸;(二)江汉航线从双店排洪渠入长湖,与内荆河渠化航道直接连通,成为京广运河的重要连接段;(三)兴隆枢纽抬高正常蓄水位,取消上游华家湾纯航运梯级,增加发电功能;(四)汉江航电梯级闸坝下游增建提水站,其中碾盘山梯级采取一级二站引水式开发,建成抽水蓄能供水工程反向输水;(五)在唐河东岸修建鄂豫运河替代唐河渠化,将崔家营水库与引汉济黄总干渠贯通。

② 降低工程难度节省投资。当前华北平原地区已基本建成了引黄供水系统,只需补充水量和修建配套工程,便可提高引黄供水保证率,促进河流治理和生态修复。显然,可以节省建设穿黄工程、黄河以北引汉干渠开挖工程和修建交叉建筑物的投资,大幅度降低供水成本。

③ 提高水资源的调配能力。连通江淮河汉可以形成以三峡、丹江口、小浪底三库并联为核心的水库群大联网,实现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水资源统一调配,未来还可利用湘江修建湘桂运河和赣江修建赣粤运河与珠江连通,让中、东部平原地区构成统一的水利系统。

④ 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北方水资源紧缺是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致使长江水多、黄河水少造成的,为均衡水资源改造水系把长江黄河两大河在中下游连通很有必要,可让长江水从汉江和京杭运河分流入黄河,补充华北引黄水量不足,使我国南北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趋向平衡。

⑤ 提高黄河水资源承载力。黄河流域主要集中在中上游,下游的河南、山东两省流域面积很小,几乎没有河流注入黄河,成了排洪输沙河道。由于黄河处于水资源短缺的窘境,致使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又造成黄河下游河床淤积抬高,河道主槽萎缩,导致黄河不堪重负。若三峡、丹江口双库并联向黄河下游供水,居高临下,可从根本上缓解黄河下游断流等生态和环境问题。

⑥ 引洪入黄提高输沙潜力。在中央政府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之时,治黄专家王居正明确指出:“南水北调,增加黄河水量,冲刷黄河下游河道,控制河床升高,以解决治黄的主要矛盾——千百年来危害下游的泥沙淤积问题。”并从工程的难易,调水量的多少及对黄河冲沙的效果,对所有可以引水进入黄河的调水线路作过比较,认定中线引江入河比较理想。[8]尤其在汛期引汉水、淮河上游洪水入黄河,更多地利用洪水资源增加挟沙能力,将泥沙输送入海。

⑦ 让水资源走市场化道路。开国领袖的谋略主导跨流域转让水权,不同于流域机构分割把南水直接借给北方,而是通过黄河下游河道输水调蓄,把黄河当作“水银行”,发挥以丰补歉的作用。这样可大幅降低水权交易成本,有利于推进北方引黄供水产业化。

⑧ 强化水资源的流域管理。开国领袖统筹长江中下游北岸陕、豫、鄂、皖、苏五省自主实施江水北调黄河,倡导全国一盘棋团结治水,能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二个积极性,更有利于加强流域统一管理。

⑨ 发挥沟通南北水运作用。开国总理注重水资源综合利用,确定了南水北调调水兼顾通航的综合目标,拟定开发汉江、唐河渠化(建成鄂豫运河)、内荆河渠化(建成两沙运河和江汉航线)、引汉济黄总干渠(建成河南运河),与湘江和湘桂运河构成西线京广运河,并引水济运,为黄河下游复航与京杭运河连接创造条件。

⑩ 减免对长江生态的影响。在长江、黄河源头要构筑起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不宜搞大开发、大调水。因此,以江汉引水入黄河“补下援上”,让黄河水沙在中游“吃光喝光”,尽量避开打开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的“三江联调”,耗费巨资的西线调水,才是共抓长江、黄河大保护。

综上所述,开国总理从江汉引水入黄河,使调出区与受水区一体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3)黄委图调水发电放弃江汉引水入黄河

中国南水北调要解决的实际是大江大河流域间的重大水资源调配和布局。因此,黄河开源方案的合理选择是南水北调成败的重要关键。黄委把西线作为向黄河补充生态水的重要措施,作为“四横三纵”水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水利部总体规划布置东、中线输水线路立交穿过黄河向北方供水,而唯一让世上最难实施的西线引江入河,看重引长江水增加黄河梯级电站的发电量。然而,西线气候恶劣,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和泥石流多,人烟稀少,运输不便,施工难度大,无经济可行性。而且,高调宣称有利于水资源的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却因流域机构分割水权,只能靠行政手段通过调整黄河水量分配,让南水北调来水与北方东、中、西部水资源相互补偿,显然不如从江汉引水补源南北调配,留住黄河水东西互济。

① 不作比选宣称西线引江入河无可替代

新世纪重启南水北调强推“三线并行”,规划在西北高寒地区构建江河连通调水发电新格局。水利部高官宣称经过长期、科学的论证,“三条调水线路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地形和水资源情况各异,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和目标以及存在的必要性。三条调水线路又是相互联系的,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为补充,尤其可通过黄河进行水量的优化配置,但不能相互替代。”实际采取与江汉引水入黄河南辕北辙对抗的策略:① 布置东、中线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变更了东、中线引江入河的方案;② 图谋调水发电,让西线引江入河补充黄河下游输沙用水和农业用水,不仅仅是经济成本高,还有社会成本,对调出区的负面影响大。而王浩院士却宣扬:“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具有居高临下、供水覆盖面广、调水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适合对黄河上中游区域进行农业供水和黄河下游的农业补充供水。”[9]显然没有与中线从江汉引水300亿m3入黄河作比较;③ 让中线三分汉水双重引江,建成汉江—江汉运河—长江810km的江汉航道圈,废掉了西线京广运河纵贯中部北煤南运的主通道;④ 指望大西线调水,叫喊“西藏之水救中国”,废掉了江汉引水入黄拯救黄河。显然,水利部总体规划只考虑跨流域长距离调水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未把根治黄河和调水通航考虑进去,拟建东、中、西线三条独立流向北方的人工河,线路长,技术难度大、投资大、工期长,运行费用高,明显布局不合理。

② 不“补下援上”留住黄河水沙在中游吃光

黄河水资源具有总量不足、年际变化大、年内来水时空分布不均等突出特点,需要合理利用外流域调水无庸置疑。周总理曾在1964年治理黄河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总的战略是要把黄河治理好,把水土结合起来解决,使水土资源在黄河上中下游都发挥作用,让黄河成为一条有利于生产的河。”

指明了治理黄河的方向。长江中下游利用汉江和京杭运河把长江黄河淮河汉水连接起来,调水通航,增加黄河下游水量,通盘解决西北、华北和黄河下游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这才是周总理治理黄河的夙愿。

林一山曾为治理黄河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就是要作水与泥沙统一利用规划,建议在三门峡以上的大西北干旱地区将黄河泥沙吃光喝净,下游的用水问题则从长江调水,也即是用南水北调来解决。[10]还有张忠实指出:“到必要时黄河的水量可主要供黄河上、中游及毗邻地区利用,而下游黄淮海平原的缺水可由东部地区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到下游来解决。这就是:‘补下援上’的战略。”[11]

显然,江汉引水入黄河,可置换出黄河水配置到中游地区(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使用,间接为黄河上中游增加可供水量,完全可以替代西线引江入河。

③ 不为保护长江水生态避开西部大调水

长江上游属高寒地带,为生态脆弱区。南水北调从这里调水,明显不符合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要把长江全流域建成黄金水道的理念。南水北调要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鲜明的主题,务必放弃西部调水。只有按照开国总理的伟略,实施江汉引水入黄河,让长江上游170亿m3水量在三峡、葛洲坝发电后再从汉江(构建西线京广运河)调往黄河,治悬河、防断流、促复航,让长江水南北调配润泽华北,留住黄河水供上中游造福西北人民。这样避免长江源头生态屏障遭建设性破坏。而在三峡下游年均向黄河调水300亿m3,不到汉口站年径流的5%,长江中下游只受低影响,而且可将汉江建成防洪安全、供给能源、清水畅流、保障用水、百舸争流的兴盛之河为人民造福,也就不存在生态补偿问题。

(4)要江汉引水救黄河不能靠“藏水救中国”

有人认为华北大规模供水需要由大西线调水承担,南水北调水源需从长江扩展到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号称“再造一个中国”。明显言过其实。要知道,南水北调实际是改造中华水系更好地造福于中华民族,重中之重是黄河科学开源。从现实情况分析,由大西线调水将西南的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的水引入黄河,有很好的替代方案。开国总理主导利用汉江和京杭运河连通长江黄河调水通航,即让东、中二线引江入河,由中线江汉引水300亿m3入黄河,保障黄河下游输沙用水和调配引黄城市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补下援上”,尽量留住黄河水供上中游缺水地区,完全可以满足北方2050年的用水需求,而且长江只受低影响,未来还可利用湘江和赣江南延至珠江,实现中、东部平原河流完全联网,大区域均衡水资源。未来北方还缺水,可在黄河出海口修建海洋水库增加淡水资源供给。而大西线调水工程的艰难与推进平原河网化相比可想而知,而且会对大西北生态屏障造成建设性破坏,和引发上下游争夺水资源的国际水利纠纷。据中国经济网报道:“据了解,最初的南水北调提出的是西线方案,大跃进时提出口号‘开河一万里,调水五千亿’刘昌明在访谈中谈到这五千亿水时说,当时提出调取五千亿水,非常的浪漫主义,这五千亿水是现在南水北调工程三条线调水总和的十倍。”当时就有很多人质疑,认为这不科学且劳民伤财。[12]因此,斥巨资修建红旗河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宣扬“西藏之水救中国”实际是给中央设陷井。

八、以中线江汉引水入黄替代西线的建议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抓紧启动和开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开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前期工作,适时推进工程建设”。但是,南水北调是东、中、西“三线并行”形成“四横三纵”的水网,还是汉江连通长江黄河调水通航,构成三峡、丹江口、小浪底“三库并联”的水库群联网联调?关乎推进长江黄河绿色发展,中央政府面临大考。

中国南水北调要力争2035年前建成科学的、具有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水利工程,务必修正水利部单纯考虑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强推东、中、西三线调水形成“四横三纵”水网的总体布局规划。要传承开国总理精心谋划巧布局,利用东(京杭运河)、中(汉江)二线引江入河,统筹解决西北、华北和黄河水资源短缺问题。

因此,国家“十四五”规划谋划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不要再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做可行性研究,而要重启开发汉江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的三大工程:① 再开挖一条引汉济黄总干渠引汉水淮河上游洪水冲刷黄河下游河道,并建成河南运河;② 复原两沙运河抽江至崔家营,即重建引江济汉渠经过长湖,从新城提水入兴隆水库,碾盘山采取一级二站引水式开发,建成抽水蓄能向襄阳供水工程,将三峡、丹江口双库并联;③ 唐河渠化修建鄂豫运河,即从大岗坡三级提水(每级扬程30m)入滚河吉河水库,再自流到方城贯通崔家营与引汉济黄总干渠。这三项工程建议列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重新修订规划,力争在2035年前让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大功告成。

参考文献:

[1] 徐建平.孙中山与华北水务问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9)

[2] 孙中山.《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 第二计划 第四部,

[3] 王明庶.略论引汉济黄济淮工程在长江流域规划中的意义,《人民长江》 1957(2)

[4] 朱禄海.分一九 平潦旱 确保水安全——南水北调工程是功效巨大的千秋伟业,《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O07.2

[5] 原长办交通运输室.南方水运网的宏伟蓝图, 人民长江 1960 (1)

[6] 张红武,张俊华,姚文艺.黄河治理方略,泥沙研究  1999 (4)

[7] 王忠法.汉江流域防洪与鄂北水资源配置,水利发展研究 2012(12)

[8] 王居正.关于黄河下游调水冲沙问题的意见,人民长江 1980 (3)

[9] 王浩,栾清华,刘家宏.从黄河演变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人民黄河  2015(1)

[10] 文伏波.长江在他心中奔涌——沉痛悼念林一山同志,长江水利网  2008-01-07

[11] 张有实.关于黄河流域水问题的若干思考,人民黄河  2000年7月

[12] 石兰. 刘昌明院士:南水北调是“解渴”不会无止境调水,中国经济网  2014-6-24

2021年3月10日  于武汉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